2013年5月12日 星期日

追 思 母 親 二 三 事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 追 思 母 親 二 三 事
學子生涯細心品味過不少膾炙人口的古文,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,記得來的已寥寥無幾。而取自於詩經小雅的「蓼莪」一文,因真情哀思,感人肺腑,至今尚能琅琅上口。只是在母親百日過後,再次細嚼『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,哀哀父母,生我劬勞!蓼蓼者莪,匪莪伊蔚,哀哀父母,生我勞瘁!』時內心感受到的則是一份沉重的悲慟與愧疚。

已身為人父,不需要亦不能再仰望母愛。然而,瞬間失去生命中的至親,傷痕難以撫平!『母兮鞠我!拊我畜我,長我育我,顧我復我,出入腹我,欲報之德,昊天罔極!』反哺之恩,如翰海無邊,已報者卻又似滄海一粟。

襁褓時期,有一回,高燒不退,病痛中的我自然哭鬧不斷,讓原本焦慮的母親決意揹上了背,從當時是窮鄉僻壤的成福,頂著炙熱太陽,走出成福,道路蜿蜒,溪東、溪北、溪南、礁溪...,難以勝數的村里,等同跨越了三條水係,前往鶯歌鐵路高架橋下的診所就醫。路途是如此的遙遠,即便是今日開車亦須一段時程,遑論全程都是靠著那一雙腿。母親憑藉的是異於常人的毅力與那一份對子女無怨無悔的慈愛。縱使過了三十年、四十年、五十年母親提起當年不辭辛勞的經歷,心緒總是那麼的平和。

叛逆期對處在少年的我而言極其短暫。那段歲月,有一件事情卻令人記憶猶新。進入高中未幾,因事頂撞了父親,造成一段時間彼此沒有交談。共聚於擁擠的一個屋宇,即便是一天不講話也是極不自然之事。遑論是父與子的關係。
從小攝於父親的威嚴,並體恤冒著生命危險,當礦工來維持一家老少八口之生計,備極艱辛,故而我們都不敢去招惹。年齡稍長大,以為羽翼已豐且自命清高。往往目空一切,膽敢以不適當的態度來回應父親。殊不知如是對待以生命錢養育我的父親係大不敬大不孝,更是罪過一樁。

那天要出遠門,穿著已畢,前腳已跨出門檻後腳就要跟進的那一剎那,瞥視未因此事責備我的母親頻頻以手勢示意,先進入房間向臥病在床的父親請安問候再出門不遲。良知尚存的我,在母親點醒之下,縮腳轉身再一步步的走入客廳角落原本為大哥明仔的臥室裡頭。向父親稟報「我要到學校去了!」如是鬆開了我與父親的心結。事隔四十餘載,佇立於房間門口的母親那份慈祥中帶著渴望迷途羔羊走回頭,殷殷切切之眼神仍舊歷歷在目。

渾然未知母親本身就是孝道的典範,只是身為人子者慧根淺薄不懂得什麼是言教!?什麼是身教!?感念父母之恩澤,母親只要時間允許必然不辭千里艱辛,遠赴竹崙深山探望外祖父、母。民國50年代,往成福溪上游行走幾乎都是靠著那一雙腿。從家門徒步到達三層坪的入口亦即茶場就要一個多小時。自山口仰望那層巒疊翠的高山,看不到盡頭,讓人直感覺是千山萬水。母親的毅力總是如此堅強,帶領我們一步緊接著一步,穿越一畦一畦的山田、一層一層的柑橘園、一叢叢的樹木,以及一個轉過了又見另一個的山彎。歷經三個多小時才能抵達祖父的家園。於年已老邁的祖父祖母面前,母親總是顯露為人女兒溫順委婉的態度。祖父母說一不二,我們看到母親是那般的謙卑。

沒讀過什麼聖賢之書,不清楚舊時社會如何將婦女畫進三從四德這個框框,更不知道是為何物的聖經記載了「你們作妻子的要順服自己的丈夫,」之警語。但母親卻能通情達理,將順服父親視為天職。在我的記憶裡,母親對於父親可說極盡了凡事包容凡事忍耐之能事。父親任何旨意,未違逆之,自然無須任何討論或陳述。而肩負一家生計的父親對於家事一絲不苟,任何的苛責,母親始終是逆來順受。即使是遭受莫名的委屈,只能將心酸痛楚往深處裡吞。好幾次的夜晚,母親即孤伶伶的來到緊鄰廚房的窄小之晾衣場,面對那一片隔離了遼闊田野的漆黑竹林飲泣。

身為人子的我,卻不曾挨近母親身邊口出安慰之語。不知是否顧念母親將因而更加傷心,氣氛更加凝重?以致於只能靜默於餐桌的角落,去感受母親痛楚,進而期盼雨過天晴母親趕緊走進屋內,讓大家心安。父母親畢生竭盡心力,都是為了這個家。

枯瘦身軀,臉兒削瘦,額頭刻劃了近九十載歲月的皺紋深邃,背脊已然向前彎曲,眼袋深陷。但是,母親兩隻眼睛永遠射出那股彰顯柔和本性的光輝。菜園是最能彰顯樂趣與成就自我之天地。無論是艷陽高照的夏日,抑或寒風刺骨的嚴冬,母親常常是獨自田野裡默默耕耘。菜畦與一株株的菜,不只是生活的重心所在,更是形影孤單的母親最佳對話之標的。人間事或有怨嘆,就在這兒試著轉念吧。每當我瞧見母親那張在烈陽下駝著彎弓之背,手持農具蹲在菜園露出孤獨眼神的圖片時,無不感傷落淚,那是生我劬勞的媽媽啊!內心何等不捨!

擔心骨質疏鬆禁不起任何的意外,故而兄長再三於田野間苦勸母親宜休閒在家方是,切莫再駐足桑間陌上。面對兄長嚴肅的話語,母親儼然是看到父親佇立於眼前告誡著。生活驟然移重心,那日子要依附在哪?內心是如此百般不願,卻仍舊表現出逆來順受的神態。

民以食為天,母親向來是簡單飲食的奉行者。即便走過了艱困的歲月,母親飲食習性依舊反映其樸實無華的本性。回老家探望,總是會帶其至餐館一聚,母親從不曾要求點過什麼菜。但我們明白雞肉是母親的最愛,亦是營養重要的來源。

然而,兩年前弟弟因皈依一門宗教,三餐皆是全素,進而以本身之教義,要求母親爾今爾後莫葷食。一輩子刻苦耐勞,嘗過人間多少心酸,又身為一家之長者,竟不能好好吃一餐自己所要喜歡者。已簡單到不行的三餐,不能有一片雞肉!?母親深深不以為然。近九十者的母親,自此無論是在心中抑或生活上遭遇了極大的衝擊與痛楚,但是當下她還是選擇了順服,避開了家庭可能之紛擾。好道者求道,尚德者崇德,理應各憑其門,各取所需。母親縱使內心忿忿不平,亦僅能偶爾向幾位至親怨嘆一生順天知命,今日吃一口雞肉卻被告知將有下地獄之災難!真有此理!?其不想對丈夫與兒子有任何的爭執乃至抗拒之美好德性,油然而生。一生順從父母,順從丈夫,進而順從兒子,這就是母親在極度平凡中偉大之處。

一生知命認命,並抱持著良善寬容勤勞的處世態度。看到富者,母親不曾發出任何忌妒、羨慕或自卑自嘆的情緒之言,人世間一切似乎都是那麼自然而然,知足常樂善盡本分即是。經濟拮据無須怨天尤人,有機會就上山幫人摘一些茶,賺幾個錢就是了。遺照對於在生者而言,是莫大的一個忌諱。知命之母親在十餘年前,即自行挑選了一張感到最滿意之大頭照,且作成相框,留給每位子女作紀念。母親囑咐,爾後此事不用麻煩子女。

依稀記得在我初為學子時,大姐曾當面提筆書寫『樹欲靜而風不止,子欲養而親不在。』等字。沒有說教,也沒有任何苛責,只是橫在眼前,要我用心體會這十來字。正所謂知識不等同於智慧,雖然幸運成為家中書本念得最多的一位,但對於父母之恩的體會卻未相對的深厚。母親養育六位子女,我的回饋反而是最稀少的一位。是年少不更事,總以為來自母親的愛是那麼自然而然,天經地義之事?還是心中認為今生今世都會與康健的母親共存於這個世界,以至於不在乎當下應有的噓寒問暖呢?如此,相對與他人往來迎送常常是斤斤計較於回饋是否不足,何其內疚!?何其不孝!?

『南山律律,飄風弗弗。民莫不穀,我獨不卒!』我已經是一個沒有媽媽可以呼叫之人!聽聞周遭媽媽長媽媽短,內心都是一陣傷感。啊!同樣是那一片的田壟,同樣是那一片的菜畦,不論是我站在高聳的老家頂樓俯視,還是踱步走入園內,都無法看到母親的蹤影。一把把乾枯雜草又被燃起了,縷縷白煙冉冉而起,望著如是熟悉的景象,心中一份渴望油然而生。那不再是母親歡心收成小而紮實的高麗菜,抑或長而肥碩的翠綠絲瓜,而是母親的身影再現。安祥以處世,涵容以待人,這就是秉性善良敦厚的母親。今逢百日,必安然通過第八個冥王殿。但是,依然寄身在塵世的我,每每因感念所受的恩澤以及盡孝之不足而潸然淚下!追思匆匆而去的母親,本是點點滴滴卻轉化成如泉湧一般。端午前夕走筆至此,頻頻擦拭的是感傷的淚水,也是懺悔的淚水!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Lee K Y  寫於2012/6/9 北投大屯山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後記:為人子女者,孝順宜及時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